焦点访谈丨抢收、烘烤秋粮。怎样才能打赢“保
发布时间:2025-10-16 11:07
央视新闻(焦点访谈):三春不及秋忙,各地秋收将达高峰。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近四分之三。秋粮丰足,关系民生之本。目前秋收已发展过半,喜讯常传至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但黄淮地区特别是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区持续阴雨天气,对“三秋”劳动影响较大。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就来看看当地如何动员各方面力量,克服重重困难,积极推进秋收进程。丁景琪是安徽省凤阳县板桥镇一家农机公司的负责人。这些天他很忙。自9月中旬以来,安ui经历了连续的降雨。正值秋收时节,丁景强经营的21台烘干机成了抢手货,24小时运转。但目前仍有超过100万公斤玉米和大米等待进入堆场烘干机,也有不少种粮大户排队进入。另一位同样忙碌的人是凤阳县小溪河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张传海。他的工作是修理镇上 7 个烘干室的 34 台烘干机。他必须能够每天有效地移动它们,并准确地匹配 k 颗粒需要,用烘干机在整个城镇进行烘干。现在需要干燥多少谷物?差异在哪里?哪个干燥室超载?谁还可以接受命令?如何按照最佳距离进行搭配?张传海和他的同事每天都会在工作群里更新这些信息。 10月14日,张传海收到了五户人家的帮助燃灯村共需要速干米8万多公斤。张传海和同事很快就匹配了合适的烘干房,但村民们却有些担心。安徽省凤阳市小西河镇燃灯村村民刘虎:“我担心现在烘干房的价格会不会涨,今年粮食市场本身就不太好,去掉几毛钱,没有利润,没用。”湿漉漉的谷物等不及了。张传海和村民来到烘干房与老板讨论价格,最终商定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这些村民的粮食终于干了,张传海立即起身去处理其他村民的请求。寻求帮助的人是种粮大户朱怀远。今年他种了500多公顷的水稻,全部成熟了。然而,他住的北下村却没有烘干机。朱不达即将收割水稻,非常担心。张传海以为,距离老朱家10公里的小岗村有一家农机公司。大型干燥机的生产能力很大,可能还有空间。于是张传海去找小岗村第一书记帮忙协调,最终赢得了商家的帮助,谈成了一个相当优惠的价格。当天结束时,张传海和同事走访了8个村庄、十几名农户,当天列出的任务基本全部解决。 9月以来,河南省还发生了8次重大降雨事件。全省平均降雨量为332.4毫米,为1961年以来最多。不过,由于气象预警,产粮大县根据实际情况对秋粮收成进行了调整。兰考县提前组织各乡镇、村庄临时预留设施仓库、开放式学校空间等区域作为粮食晒场,让农民快速散粮晒粮。但对于种粮大户来说,粮食量太大,不适合现场小规模烘干,必须在烘干机中烘干。但由于体积较大,干燥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考虑到农民的困难,当地政府在保证农机企业收入的同时,也帮助沟通协调,同时给农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补贴。河南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陈伟忠:“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干燥设备价格比较高,大约1毛钱公司),并出台了一定的规定。”对于现在不想旱的农民来说,政府于是出台政策,要求各粮食收储部门和收购点向农民开放湿粮收购,做到“应收尽收”,并规定了最低收购价:每斤湿玉米棒子,如果没有霉变,最低收购价为每斤5毛钱,如果部分霉变,则在4毛钱至5毛钱之间。收获的玉米必须经过加工,符合国家标准后才能入库。发霉的玉米根据不同的标准在工业上用于制造饲料或制造酒精。在当地一粮食收购点,记者遇到了前来出售湿玉米棒子的村民王金枝。王金枝表示,虽然今年因雨季销售玉米收入减少,但有收购点直接收粮做后盾,也弥补了一定损失。在这次确保秋收行动中,当地党员、干部还组织干部和志愿者成立援助队,深入田间地头,帮助五保户和老人收粮、晾晒粮食,确保粮食回仓,减少农民损失。今年入秋以来,山东平均降雨量已达170.6毫米,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多。进入10月后,雨水仍未停,让农民十分着急。济南市章丘区粮农大户日德利种植玉米160公顷。看到它可能会烂在地里,张老师很担心。保护秋收、减少损失刻不容缓。山东省成立专门秋收工作组,组织1312个应急收割队和526个农业农机服务中心,保障收割、晒干。与此同时,山东各地的农业专家被派往秋收第一线。16个地市提供帮扶。丁兆华是国家玉米产业系统科学家骨干成员。这些天他连续奔赴济南、临沂、滨州等地。他表示,面对这样的时刻,有必要深入到领域去。不同品种、不同玉米生长条件,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只有深入了解实地情况,才能为农民提供最科学的解决方案。农业专家的耐心指导,让焦急的粮农松了口气。但根据天气预报,未来几天山东将持续降雨,收割保粮工作仍面临挑战。粮食种植大户金乐波今年种植玉米1200公顷,其中大部分是“鲁单510”新品种。该新品种的突出优点是耐高海拔es.它保暖、耐涝,应对阴雨天气有特殊优势。不过,这毕竟是种植新品种的第一年,面对大的天气考验,金乐波有些担心。 “鲁单510”品种是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丁兆华团队选育而成。团队专家们也在关注这个新品种在阴雨天气下的表现。他们这些天来到玉米地,认真记录、记录每一天。为应对复杂多变的气候,农业专家明确了近年来黄淮海地区玉米育种的主要方向,即选育高产、抗病、耐逆的玉米品种。丁兆华团队于2021年选育了“鲁丹510”品种。当年,山东黄淮海地区遭遇50年一遇的秋洪,“鲁丹510”品种实现了抗旱9当年大田区亩产80.92公斤。经过不断试验推广,“鲁丹510”于2024年入选国家名优品种,在黄淮海地区大面积种植,为应对降雨、洪涝等复杂天气提供支撑。黄淮地区在全省站点有40多个品种,让种粮大户按照当地生产模式播种、管理,让他们选择,最后走向市场。 受雨季影响的省份——河北、山西、陕西、四川等也在努力确保减少损失,投入了一批新开发的大马力、大饲喂量作物,确保秋收的发展和效益。较去年同期提高几个百分点 随着晒场的转移,从政策调整到抗灾品种选用,各地都在积极行动。认真应对恶劣天气影响,千方百计收割秋粮。在秋粮收晒方面,有关地方需要更加慎重、细化政策,从气象预警、田间收割、小麦播种准备等方面入手。从耕地到收粮、秋储,全力以赴。同时,也为下一步应对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趋势,加快补短板、防雨工作,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生产供应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