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为什么广州地铁里挤满了这么多外国
发布时间:2025-10-19 10:27
广州地铁8号线这几天充满了国际气息。 10月16日9点前,车厢里已经坐满了人。与以往不同的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们聚集在高铁地铁列车上,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手势相互交谈。他们不远万里甚至万里来到中国,不仅是为了“城市漫步”,更是为了“中国第一展”——广交会。因为他们认为,无论网上交流多么方便,都不如握手或面对面的交谈。广交会到底有多精彩?据主办方介绍,预计将有超过20万名外国采购商参加10月15日开幕的第138届广交会。站在车厢里手握扶手的意大利采购商陈震就是其中之一。她穿着一件没有污渍的白衬衫,戴着银耳环,说话时总是微笑着。 “我在中国生活了6年,我被认为是‘一半’“‘中国’。”陈震亲自来了。去年,他在中国创办了一家咨询公司,帮助供应商对接海外市场。“今天,供应链上几乎不可能错过中国。”陈震告诉记者,中国制造业近年来的变化堪称“质的飞跃”。“听说有些工厂已经实现了‘黑灯生产’——全程由机器人运行,不需要照明,而且 可以24小时工作。”说到这里,他微笑着摊开双手,“这太不可思议了。”“下一站,琶洲。”地铁广播响起,陈真Z走到车门口,微笑着离开:“我真的感觉自己像一个中国人——我喜欢中国菜。炒饭、炒面,各种菜都很好吃。”Sohna Mbaye背着背包,额头上戴着墨镜,扎着小辫子。他是塞内加尔人,在加拿大经营包装生意。此行旨在为中加两国搭建起一座商业桥梁。中国和加拿大。姆巴耶坦言:“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广交会,这里的机会超乎我的想象。说实话,我很后悔没有早点来,这是我唯一的遗憾。展馆大得惊人,体验很棒。虽然昨天花了一天时间逛街,很累,但很值得,所以今天又回来了。” “今天是我第一次在中国乘坐地铁,幸好有热心的人引导,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说完,姆巴耶赶紧下车,跳进了观展的人群中。姆巴耶计划在中国停留一个月,并前往中国其他城市进行“休闲旅行”。来自格鲁吉亚的叔侄安佐尔和乔治是广交会的“老朋友”。安佐尔连续参加了第20届广交会,他的侄子乔治从6年前就陪伴着他。两人经营一家电力公司旗下的企业在格鲁吉亚做生意,各种家居用品是他们的主要产品。 10月16日,通往广交会展馆的地铁里,不少外国采购商。新华社记者 王俊伟 摄 经过多年的交流,安佐尔见证了中国制造的飞跃。 “虽然我每年都去广交会,但总能找到新的惊喜,”他说。 “中国人在运营、制造和管理方面正变得更加专业。” Georgi补充道,“他们热情、主动、开放,我非常享受与中国合作伙伴的合作。我们来这里不仅是为了了解最新的技术趋势,更喜欢有机会与中国合作伙伴面对面交谈、促进合作。”在这一点上,叔侄俩达成了共识。车上,来自乌拉圭的莱昂纳多谈论了关于中国的话题。他曾去过中国很多城市20多次,当被问及印象时 对于中国,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竖起了大拇指。氮远处,Muh 看着来自巴基斯坦的 ammad Tru,他第一天在手机上收到了许多公司的报价,“我确定我会下订单,但我仍在比较。”来自俄罗斯的Lisa今年是第四次参加广交会。作为一家俄罗斯公司的采购助理,他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有人来看望老朋友,有人来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有的捕捉行业趋势,有的洞察前沿科技。快车载着世界各地的商人结交世界各地的朋友,运行在全球贸易的脉搏上。他们一起去的,是同一个坐标——第138届广交会。正如陈阵所说:“在广交会上,你可以找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或许,这就是自信的中国制造。不知道像陈震这样的年轻购物者是否知道,广交会自1957年第一届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69届。上升并持久。从广州地铁8号线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一个正在悄然向世界张开双臂的中国。